戴镣长征的红四方面军秘书长:朱光用书画写就的不屈传奇
他本是红军的“笔杆子”,却因敢说真话沦为“囚徒”,在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中,用一身才华和满腔赤诚,写下了一段让人泪目的英雄传奇!来感受这位“戴镣艺术家”的铮铮铁骨!
他本是红军的“笔杆子”,却因敢说真话沦为“囚徒”,在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中,用一身才华和满腔赤诚,写下了一段让人泪目的英雄传奇!来感受这位“戴镣艺术家”的铮铮铁骨!
1931年11月,大别山里的早霜把枫叶打得通红,鄂豫皖分局的小院里却吵得火热:让一个30岁的“白脸书生”指挥方面军,是不是太冒?可名单一公布,徐向前的名字赫然在榜,会场瞬间安静——那些几天前还拍桌子的人,把帽子往下一拉,默认了。
在陕西省西乡县高川镇老君村的龙洞山深处,海拔一千三百米的山梁间,一间用浆泥与麦草砌墙的老屋静立在荒草之中。堂屋的木钩曾挂过炊煮的鼎罐,火堆遗迹旁还散落着老式茶壶与缝纫机的碎片——这片贫瘠的土地,正是开国少将余洪远的诞生地。从巴山蜀水的赤贫青年到威震疆场的开国将
今年8月26日,作者参加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组织的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活动时,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大的问号: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享有“军魂”的桂冠?当我们从位于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(今河南省新县)吴焕先的故居,一路追踪,来到甘肃省泾川县白水镇
1955年9月23日凌晨,西山的薄雾尚未散去,中央军委值班室灯火通明。一份用加密电码拍发的电报被译写成白纸黑字,送到总值班员桌前,短短几十个字,却令在座的参谋一时无语——徐向前再次提出“恳辞元帅衔”。这已是他第三次表态,语气仍旧平静,只说“功劳有限,恐负众望”
别的娃还在田间摸鱼玩耍时,他就总缠着长辈问国家大事,心里早早埋下了为国做事的念头。后来他一路读书,凭着一股钻劲考上武昌中华大学,在校园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,更是像找到了人生方向,一门心思要投身革命。
徐向前,是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。比起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叶剑英等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,徐向前元帅虽然不常被人提起,但他也为我们国家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1935年6月,红一、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。9月,张国焘分裂红军,发出密令要求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。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红1、3军团迅速北上,但与红2、6军团联系的电台密码却留在了红四方面军。
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(2024年),1934年10月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,退出中央根据地,毅然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。90前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,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,也是中华民
徐向前有些日子,在院子里踱步,晚风里混杂着往事的残片。他倚在藤椅上看月亮,一盏茶摆在手边,总指挥的影子比月色还重——红四方面军长征的那些刻骨细节总像野草一样,踩不灭。突然他像和老友说话似的自言自语“陈昌浩,年轻是年轻,但真是个耐琢磨的人。”这句话,像是道谜——